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

[謙懿EDM] 顏面神經麻痺

 


[謙懿EDM] 顏面神經麻痺

47歲的周先生是一位在科技業工作的專業程式設計師,他經常熬夜寫程式,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。有一天早上,周先生突然發現自己的左面口眼歪斜,當時他驚慌失措,以為自己可能中風了。然而,經過進一步觀察,他發現除了口歪眼歪之外,其他身體部分沒有異常,並且喝水時水會流出來。經醫生檢查後,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。

周先生決定到謙懿中醫診所尋求幫助。謙懿中醫師了解他的工作型態和這次發病的症狀,辨證為風寒襲表、血虛絡脈阻滯,利用桂枝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以疏風散寒、養血通絡,而針灸也針對陽白、地倉、下關、頰車、攢竹……等面部特定的穴位進行治療,以促進面部神經及肌肉恢復和功能改善。

隨著治療的進展,周先生左面口眼歪斜症狀逐漸減輕,眼不能閉及流口水明顯改善,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得到了很大的緩解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周先生康復後,並馬上回到繁忙的工作中。

然而,由於工作繁忙,周先生忽視了謙懿中醫師的建議,沒有按時服用中藥和持續進行針灸療程。不久之後,他再次感到左臉麻木,面部肌肉僵硬,這次他立刻前往謙懿中醫診所求診。

謙懿中醫師重新調整了周先生的治療計畫,搭配謙懿筋骨活血方及謙懿滋陰潤燥方,持續進行治療和調理性。還好這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周先生的症狀再次得到改善,左臉的麻木感消失,他終於再次獲得了健康。

這個醫案強調中醫在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方面的效果,並提醒患者,即使症狀得到緩解,若是造成的病因沒有改善,很容易復發,也應該持續進行治療和調理,以確保病情不再復發。


顏面神經麻痺的病因多樣,常見的包括感染、外傷、發炎、腫瘤和血管異常……等因素。感染如帶狀皰疹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等,會直接影響顏面神經;外傷如頭部或面部創傷也可能損傷神經;發炎方面,例如耳部感染、中耳炎和腦膜炎等,可能引發顏面神經麻痺。腫瘤如腦腫瘤或耳周腫瘤壓迫面神經,亦是誘發因素之一。血管因素則可能包括面神經供血不足或血管痙攣,這些都可能導致神經功能異常。


顏面神經麻痺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,但最常見於中年人,並且無明顯的性別差異,男性和女性均可罹患。這種病症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和生活壓力有一定關係,例如長時間暴露於寒冷環境或處於高壓工作狀態。發病症狀通常表現為突然出現的單側面部無力、口眼歪斜、流口水、眼睛不能閉合、味覺減退以及耳朵周圍疼痛等。這些症狀使患者感到非常不適且擔憂。

西醫常規治療包括: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和手術治療。藥物治療通常使用類固醇來減少神經發炎,並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症。物理治療則包括面部肌肉鍛煉,以幫助恢復面部肌肉的功能和力量。對於嚴重的病例,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,手術可以幫助減壓或修復受損的面神經,從而改善患者的症狀。上述治療旨在緩解症狀,促進神經恢復,並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
針對顏面神經麻痺,常見的證型有風寒入絡、風熱侵絡、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。比如,風寒入絡型多見於突然受寒後發病,症狀表現為面部麻木、肌肉無力、畏寒怕風;風熱侵絡型則多見於急性發熱後發病,症狀表現為面部紅腫熱痛、發熱、口渴;肝腎陰虛型多見於慢性病程中,症狀表現為面部麻木無力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;氣血不足型則多見於體質虛弱者,症狀表現為面部麻木無力、神疲乏力、心悸失眠。在確定證型後,中醫師會根據病機選擇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。例如,風寒入絡型以疏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,常用川芎茶調散或桂枝湯加減;風熱侵絡型以清熱解毒、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,常用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;肝腎陰虛型以滋陰補腎、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,常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;氣血不足型以補氣養血、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,常用八珍湯或歸脾湯加減。

此外,針灸療法也是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重要手段。中醫師會選擇適當的針灸穴位,如陽白穴、四白穴、地倉穴、頰車穴、合谷穴等,根據病情進行針刺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。


風寒入絡型:

症狀:面部麻木、肌肉無力、畏寒怕風。

方劑:川芎茶調散、桂枝湯加減。


風熱侵絡型:

症狀:面部紅腫熱痛、發熱、口渴。

方劑:銀翹散、桑菊飲加減。


肝腎陰虛型:

症狀:面部麻木無力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
方劑:左歸丸、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

氣血不足型:

症狀:面部麻木無力、神疲乏力、心悸失眠。

方劑:八珍湯、歸脾湯加減。


針灸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配穴思路基於中醫理論,旨在通過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、舒緩神經,從而達到治療效果。以下是針灸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主要穴位及輔助穴位的配穴思路:


陽白穴(GB14)

位置:位於眉毛上方,前額中線旁開一寸。

功能:陽白穴屬於膽經穴位,具有疏風清熱、明目止痛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改善眼部功能,緩解面部痙攣和疼痛。


四白穴(ST2)

位置:位於瞳孔直下,眼眶下緣。

功能:四白穴屬於胃經穴位,具有散風通絡、明目止痛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緩解眼睛周圍的症狀,減少面部神經麻痺的影響。


地倉穴(ST4)

位置:位於口角旁開約0.4寸。

功能:地倉穴屬於胃經穴位,具有疏風通絡、開竅利咽的作用。針刺此穴有助於改善口角歪斜,恢復面部對稱性。


頰車穴(ST6)

位置:位於下頜角前上方,咀嚼肌處。

功能:頰車穴屬於胃經穴位,具有通經活絡、祛風止痛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緩解面部肌肉痙攣和疼痛,改善咀嚼功能。


合谷穴(LI4)

位置:位於手背,第一、二掌骨之間。

功能:合谷穴屬於大腸經穴位,具有疏風解表、調氣活血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調整全身氣血,增強治療效果。


輔助穴位:

太衝穴(LR3):屬於肝經穴位,位於足背,第一、二趾骨間。具有疏肝理氣、通經活絡的作用。針刺此穴有助於緩解情緒壓力,促進面部神經的恢復。

曲池穴(LI11):屬於大腸經穴位,位於肘部屈曲時橫紋外側端。具有清熱解表、通經活絡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局部炎症。

足三里穴(ST36):屬於胃經穴位,位於膝蓋下約四橫指處。具有補益脾胃、調氣活血的作用。針刺此穴可增強體質,促進全身氣血運行,助於面部神經的恢復。


配穴思路:針對顏面神經麻痺,選擇上述主要穴位和輔助穴位進行針灸治療,旨在疏風解表、通經活絡、調氣活血。主要穴位集中在面部,針刺後可直接作用於受損的面部神經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功能;輔助穴位則通過調整全身氣血,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,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整體配穴強調局部治療與全身調理相結合,以達到全面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目標。


衛教

保持面部溫暖:避免受涼,尤其是避免直接吹風。

面部運動:進行面部肌肉鍛煉,如皺眉、抬眉、閉眼、吹氣等。

飲食調理: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、C和蛋白質的食物,保持均衡營養。

心理疏導: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,減少壓力,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疲勞。

定期復診:按照醫囑進行中藥治療和針灸治療,定期復診以監控病情恢復情況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