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謙懿EDM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謙懿EDM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[謙懿EDM] 腕隧道症候群

 



[謙懿EDM] 腕隧道症候群

陳小姐,35歲,是一位行政主管,工作時需長時間使用鍵盤與滑鼠,會議中忙著記錄與彙整資料,休息時也不離手機,時常滑社群或回應訊息。幾個月前,她開始發現右手手腕時常有麻木刺痛感,尤其是拇指、食指與中指,甚至半夜常被痛醒,早上起來時手指還會僵硬,連握拳都有困難。

一開始她以為只是姿勢不良或肌肉拉傷所致,嘗試自我按摩與戴護腕調整,但症狀並未改善。到骨科檢查後,被診斷為「腕隧道症候群」,醫師建議可以先觀察、配戴護腕與調整生活習慣,若症狀惡化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減壓。雖然這些建議有一定道理,但想到手術的風險與術後復健的時間,她內心仍舊猶豫。

經朋友介紹,她前來謙懿中醫診所,希望尋求溫和但有效的治療方式。初診時,醫師透過四診合參,發現陳小姐平日工作壓力大、情緒容易鬱結,肩頸緊繃,常喝冰飲、嗜吃甜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痰溼阻絡,屬於「氣滯血瘀夾痰溼」的體質。

治療初期,醫師選用《清上蠲痛湯》合《加味逍遙散》加減,搭配羌活、防風、桑枝以疏風通絡,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牛膝與地龍則有助於引血下行、緩解麻木,再加蒼朮與茯苓健脾祛溼。四週後,視症狀改善,進一步改用《補陽還五湯》合方,補氣養血、修復末梢神經循環,藥材如黃耆、黨參、雞血藤、桑寄生,都是溫補而不燥的優良選擇。

針灸則每週兩次,選取大陵、內關、列缺、外關等手部經絡穴位,改善局部循環與神經壓迫,同時搭配肩髃、合谷、曲池等遠端穴位,疏經通絡、鬆解筋膜緊張。若氣血虛弱,則補以三陰交、太溪、腎關,以強化整體氣血運行。針對陳小姐怕痛的體質,特別輔以雷射針灸於合谷、曲池、三陰交與腎關,溫和無創,卻能加強氣血循環,提升舒適度與療效。

經過六週的治療,陳小姐的手腕靈活度大幅提升,夜間麻木刺痛感幾乎消失,白天也能自在使用滑鼠與手機,無需再依賴護腕。早晨手指僵硬的狀況不再出現,肩頸壓力也明顯舒緩。她開心地說:「本來以為這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毛病,沒想到靠中醫的調氣活血與經絡針灸,不只手變得靈活,連整個人都輕鬆了起來!」

 

【腕隧道症候群中醫整合知識整理】

1. 病因(中西醫觀點)

  • 西醫認為腕隧道症候群是因腕骨與橫韌帶構成的隧道過於狹窄,壓迫正中神經。
  • 中醫視為「痺證」、「筋痹」、「脈絡不利」,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溼阻絡或肝脾氣虛所致。
  • 情緒緊張、飲食失調、過度使用與寒溼入侵是常見誘因。

2. 盛行人口

  • 女性多於男性(約3:1),特別好發於30–60歲年齡層
  • 高風險族群:懷孕女性、文書工作者、美髮師、廚師、手工藝勞動者
  • 患有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人群亦為高危族群
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
  • 症狀: 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出現麻木、刺痛或灼熱感,夜間加劇,伴隨無力、握力下降,嚴重者肌肉萎縮。
  • 西醫治療:
    • 初期以配戴護腕、服用止痛藥與類固醇消炎為主。
    • 重度者則建議手術釋放腕隧道壓力。
    • 然而手術存在神經損傷風險,且術後復健需時。

4. 中醫證型與方劑

證型

常見症狀

常用方劑

氣滯血瘀

麻木刺痛、疼痛定處

清上蠲痛湯、血府逐瘀湯

痰溼阻絡

痠脹沉重、手腕腫脹、舌苔膩

二陳湯加減、蒼附導痰湯

肝氣鬱結

情緒波動、緊張加重症狀

柴胡疏肝散、加味逍遙散

脾腎虛弱

手麻無力、氣短乏力、畏寒

補中益氣湯、右歸飲

5. 常用針灸穴位

  • 局部疏經通絡: 大陵、內關、列缺、外關
  • 肩臂通筋活絡: 曲池、合谷、肩髃、肩貞、天井
  • 補益氣血: 三陰交、太溪、足三里、腎關
  • 雷射針灸輔助: 合谷、曲池、三陰交、腎關,提高治療舒適度與氣血循行

6. 衛教建議

  • 養成工間休息習慣,每30分鐘讓手腕休息5分鐘
  • 避免重複性動作,如長時間打字、滑手機,改用語音或外接鍵盤
  • 使用人體工學滑鼠與鍵盤,減少手腕壓迫
  • 保持手部溫暖,避免寒冷潮溼環境
  • 均衡飲食,避免高油、高糖與寒涼食物
  • 建議適度運動如游泳、太極、八段錦,提升氣血循環

 

 


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

[謙懿EDM] 攝護腺肥大

  



[謙懿EDM] 攝護腺肥大

周先生,今年68歲,退休前是公家機關的工程主管。近一年來,他常常因為夜尿頻繁而睡不好,常常一夜得起床34次,白天也有尿急尿不淨的困擾。有時甚至還來不及到廁所就差點尿褲子,讓他外出時總是戰戰兢兢。原本他以為只是年紀大了膀胱功能變差,但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攝護腺肥大。西醫建議他服用鬆弛膀胱與攝護腺的藥物,但他服藥後出現頭暈、低血壓等副作用,生活品質仍然不理想。

女兒陪他來到謙懿中醫診所求診。謙懿中醫師望聞問切後指出,周先生舌紅苔薄白少,脈沉細數,屬於「腎虛氣滯、溼熱下注」的證型,長期工作壓力大、常久坐又少運動,加上年老腎氣漸衰,是發病的根源。

👨中藥治療調理: 主方以「八正散合知柏地黃丸加減」為基礎:

  • 滑石、車前子、萹蓄:清利溼熱,利尿通淋
  • 知母、黃柏:清腎火,治夜尿多與尿頻
  • 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:補腎陰,固本培元
  • 附子、肉桂(酌加):溫腎助陽,改善排尿無力

📌 另加個人化處方

  • 桃仁、紅花、牛膝:活血化瘀、引瘀下行
  • 丹參、澤瀉:促進泌尿通暢

🔹 針灸調理搭配(每週2次):

  • 關元、氣海、中極:補腎固本,調控膀胱功能
  • 太溪、腎俞:滋腎陰,疏導溼熱
  • 足三里、陰陵泉:通調下焦,利溼祛瘀
  • 合谷、曲池、腎關、三陰交:透過雷射針灸刺激氣機升清降濁,強化腎氣與排尿協調

📈 治療2個月後變化:

  • 夜尿頻率由每晚3-4次降為1次,有時甚至整夜安眠
  • 排尿流暢,尿等待時間明顯縮短
  • 白天尿急次數也大幅減少,外出安心許多
  • 體力恢復、精神清爽,重拾晨間散步與泡茶的習慣

周先生感嘆:「原本以為只能忍受老化帶來的尷尬,但沒想到中醫調理真的有效,讓我重新找回尊嚴與自在!」


📘 攝護腺肥大中醫整合衛教整理

1. 病因(中西醫整合觀點)

  • 西醫認為攝護腺隨年齡增加會受雄性荷爾蒙影響而增生,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。
  • 中醫認為屬於「癃閉」、「溺澀」範疇,病因包括腎虛、氣滯、溼熱下注與瘀血內阻。

2. 盛行族群

  • 男性50歲以上為好發族群,年齡越高盛行率越高。
  • 70歲以上男性中,約有50%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攝護腺肥大症狀。
  • 久坐、抽菸、肥胖、攝取高脂食物者風險較高。
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
  • 尿頻、夜尿、尿急、尿等待、尿不盡感,甚至尿失禁。
  • 西醫治療包括:
    • 藥物治療α阻斷劑(如tamsulosin)放鬆攝護腺、還原酶抑制劑減少腺體體積。
    • 手術治療:如TURP(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)。
    • 副作用:性功能下降、低血壓、頭暈等。

4. 中醫證型與常用方劑

證型

常見症狀

常用方劑

腎氣虛

排尿無力、夜尿多、神疲腰痠

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

腎陰虛

五心煩熱、夜尿頻、口乾舌紅

知柏地黃丸

溼熱下注

尿頻急痛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

八正散、龍膽瀉肝湯

瘀血內阻

排尿澀滯、少腹刺痛、舌紫瘀斑

桃紅四物湯合桂枝茯苓丸

5. 常用針灸穴位

  • 補腎調膀胱:腎俞、命門、關元、氣海
  • 利水通淋:中極、陰陵泉、三陰交
  • 疏肝理氣:太衝、足三里、肝俞
  • 調整氣機:合谷、曲池、腎關、三陰交(可選用雷射針灸進行非侵入刺激)

6. 衛教建議

  • 減少含咖啡因、酒精與刺激性飲料的攝取,避免夜間水分攝取過多
  • 每日適度運動(如快走、抬腿),避免久坐
  • 控制體重、改善便秘、戒菸
  • 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大小與PSA指數
  • 若已服用西藥但症狀未改善,可考慮中醫辨證調理作為輔助方案

中醫調理從源頭入手,改善體質、穩定症狀,是攝護腺肥大患者的第二條希望之路。謙懿中醫與您一起守護自在排尿的生活品質!


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

[謙懿EDM] 骨質疏鬆

 



[謙懿EDM] 骨質疏鬆

趙先生,今年72歲,曾是位教學一絲不苟的退休國文老師。某天清晨如常到浴室洗漱,卻不慎滑倒,腰部劇痛難忍,送醫後被診斷為「椎體壓迫性骨折」,進一步檢查證實為中重度骨質疏鬆症。這消息對他猶如晴天霹靂,就醫後接受鈣片、維生素D3與骨鬆藥物等常規治療。趙先生照著醫囑規律服藥,但數月過後,他仍覺得腰痠腿軟、走路虛浮、夜尿頻繁、精神疲乏,甚至連公園散步都提不起勁。這讓他開始思考:除了吃藥,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真正改善身體?
在女兒的建議下,趙先生來到謙懿中醫診所。中醫師經過問診、舌脈診察後,認為他屬於「肝腎不足、脾氣虛」的體質。舌淡苔白,脈沉細,呈現典型的「腎主骨,髓生於腎」虧損之證。謙懿中醫師說道:「骨質疏鬆不只是缺鈣,更是整體體質虛弱的表現,必須從補腎養骨、健脾助納開始調理。」

趙先生的治療方案包括:
  • 🔹 中藥調理處方:主方為 龜鹿二仙膠加味:
    • 龜板膠、鹿角膠:滋補腎陰、壯陽生髓
    • 人參、枸杞子:補氣養肝腎,促進骨髓再生
    • 杜仲、續斷、補骨脂:強筋壯骨、補腎助陽
      • 佐以 參苓白朮散加減:健脾助納,強化營養吸收
      • 搭配日飲 杜仲首烏飲:溫補肝腎、黑髮強筋
  • 🔹 針灸療法 每週針灸2次,選取穴位如:
    • 腎俞(BL23)、命門(GV4):補腎壯骨、益精填髓
    • 足三里(ST36)、陽陵泉(GB34):健脾祛濕,強化四肢
    • 委中、承山、肝俞、脾俞:疏通經絡,減少腰腿痠痛
    • 並配合艾灸命門與腎俞穴,以溫補腎陽,緩解冷痛

📈 經過三個月的中醫調理,趙先生的狀況明顯改善:夜尿次數從3次降到1次,走路不再虛浮,跌倒的恐懼也大幅減少。他在最近一次骨密度檢查中,數值微幅上升,連西醫師也表示「維持得很好」。

趙先生開心地分享:「以前總覺得骨鬆只能靠鈣片,沒想到中醫不只治症狀,還能讓我整個人感覺更有精神、更穩當,真的不一樣。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骨質疏鬆症

▶️ 1. 病因 骨質疏鬆的發生,與體內鈣質流失和骨代謝失衡有關。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當腎精虧虛,骨骼就會失去滋養;同時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肝血虧虛也會影響筋骨濡養。年老體虛、營養不良、久病體衰、過度勞倦,都是常見誘因。

▶️ 2. 盛行人口 骨質疏鬆多見於50歲以上人群,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,由於雌激素急劇下降,骨質流失加速。高齡男性亦屬常見族群,此外長期臥床、營養吸收不良、使用類固醇藥物者亦屬高危族群。

▶️ 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 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,常因輕微跌倒導致骨折後才被發現。常見症狀包括:腰背痠痛、身高變矮、駝背,甚至出現椎體壓迫性骨折。西醫治療通常以鈣劑、維生素D、雙磷酸鹽、雌激素調節劑、抗體注射等藥物為主,目的是減緩骨質流失、增加骨密度。

▶️ 1. 病因
腎虛精虧:腎主骨,腎精虧損則骨失所養
脾胃虛弱:飲食失調,營養吸收不良
肝血不足:肝藏血,血虛不養筋骨
年老體虛、久病體衰、過度勞倦

▶️ 2. 盛行族群
女性停經後5-10年內風險最高
高齡男性亦常見,尤其有抽菸、喝酒習慣者
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患有內分泌疾病者

▶️ 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初期無症狀,常因骨折後才發現
常見腰背痠痛、身高變矮、駝背
治療包括鈣片、維生素D、雙磷酸鹽、SERM、抗體注射

▶️ 4. 中醫證型與方劑
證型 主要症狀 常用方劑
腎虛型 腰痠腿軟、夜尿多、易骨折 六味地黃丸、龜鹿二仙膠、右歸丸
脾虛型 食少納差、便溏、氣虛無力 參苓白朮散、補中益氣湯
肝腎不足 骨痛無力、目眩耳鳴 獨活寄生湯、大補元煎
氣血兩虛 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、易骨折 八珍湯加杜仲、續斷

▶️ 5. 常用針灸穴位
補腎壯骨:腎俞、命門、太溪
健脾益氣:足三里、中脘、氣海
強筋止痛:陽陵泉、委中、承山

▶️ 6. 衛教建議
每日適度日曬20分鐘(幫助活化維生素D)
高鈣低鈉飲食,忌菸酒與濃茶
適度抗阻力運動,如慢走、太極、彈力帶運動
防跌措施:浴室止滑墊、夜燈、護杖

▶️ 7. 龜鹿二仙膠介紹
典出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為補腎益精、強筋健骨第一方
含龜板膠、鹿角膠、人參、枸杞子
常用於腎精虧虛、骨質疏鬆、虛勞痠痛、月經失調、陽痿早洩等
現代研究證實其能促進骨密度提升、調節免疫

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

[謙懿EDM] 慢性阻塞性肺病



[謙懿EDM] 慢性阻塞性肺病

🫁 郭先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醫醫案故事

郭先生,68歲,退休前是位貨運司機,年輕時曾抽菸超過30年,雖已戒菸多年,但近幾年常覺得胸悶、咳嗽不止、氣短,尤其天氣轉涼或清晨起床時,症狀最為明顯。到了冬天,稍微走個幾步路就氣喘吁吁,甚至講話都感到吃力,咳嗽時還會有白色黏痰,偶爾夾雜黃色痰絲。他曾至西醫診所檢查,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,並給予支氣管擴張劑與吸入性類固醇藥物。但他自述效果有限,且擔心長期依賴吸藥會有副作用,於是轉而來到謙懿中醫診所尋求中醫協助。

謙懿中醫師詳細詢問郭先生的病史與生活習慣,發現他屬於典型的「肺脾兩虛、痰濁阻肺」體質。舌質淡胖、苔白膩,脈滑而無力。根據中醫辨證論治,謙懿醫師認為郭先生體內正氣不足、肺氣失宣、痰濁停聚,遂開立健脾補肺、化痰降氣的中藥處方,並配合針灸治療以疏通經絡、宣肺止咳。

中藥以《參苓白朮散合蘇子降氣湯加減》為主,補肺益氣、健脾祛濕、降氣化痰,常用藥物如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蘇子、半夏、陳皮、杏仁等;針灸則選取列缺、中脘、曲池、定喘、足三里等穴,強化呼吸功能、緩解氣喘咳嗽。

經過持續三個月的治療與生活調整,郭先生搭配謙懿康復養肺方氣喘頻率顯著減少,痰量減少,夜間不再頻繁咳醒,整體體力與生活品質有了明顯提升。他對中醫的調理效果深感滿意,也主動配合飲食與運動養肺,持續回診追蹤,並成為中西醫結合調理慢性肺病的成功典範。


📚 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知識總結

1. 病因

  • 長期吸菸:是最主要致病因素,煙霧刺激支氣管黏膜,導致慢性炎症。
  • 空氣污染:長期暴露於工業廢氣、廚房油煙或塵埃等刺激性氣體。
  • 反覆呼吸道感染:如慢性支氣管炎或肺炎,會損傷肺部功能。
  • 職業暴露:長期接觸粉塵、有毒氣體等工作者風險較高。
  • 遺傳因素: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。

2. 盛行人口

  • 中老年人50歲以上最為常見,尤其60歲以上族群。
  • 男性略多於女性
  • 有抽菸史者、戶外工作者、城市居民等為高風險族群。
  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,COPD 是全球第三大死因。
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
症狀
  • 慢性咳嗽:早期多為乾咳,後期有痰。
  • 呼吸困難:漸進性氣喘,活動後更明顯。
  • 咳痰:多為白黏痰,偶帶膿性。
  • 胸悶、呼吸聲粗
  • 反覆呼吸道感染
  • 體重減輕、疲倦
西醫治療
  • 藥物治療
    • 支氣管擴張劑(β2刺激劑、抗膽鹼藥)
    • 吸入型類固醇(ICS
    • 黏液溶解劑
    • 抗生素(感染時)
  • 氧氣治療:對中重度COPD患者有助延長壽命。
  • 肺康復運動與呼吸訓練
  • 疫苗注射:如流感疫苗、肺炎鏈球菌疫苗。

4. 中醫證型與常用方劑

🌿 (1) 肺氣虛弱型
  • 症狀:氣短自汗、聲低懶言、咳嗽無力、易感冒。
  • 方劑補肺湯玉屏風散加減,主藥如黃耆、白朮、黨參、防風。
🌿 (2) 痰濁阻肺型
  • 症狀:咳嗽痰多、痰稠難咯、胸悶、舌苔白膩。
  • 方劑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,用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蘇子、白芥子。
🌿 (3) 肺脾兩虛型
  • 症狀:咳嗽氣短、痰多清稀、納差、便溏、神疲。
  • 方劑參苓白朮散合六君子湯加減,益氣健脾化痰。
🌿 (4) 肺腎兩虛型
  • 症狀:喘息無力、痰多清稀、腰膝酸軟、畏寒。
  • 方劑金匱腎氣丸合補肺湯加減,補腎納氣止喘。

5. 常用針灸穴位

  • 肺俞(BL13:補肺氣、治咳嗽氣喘。
  • 膻中(CV17:調氣止咳。
  • 足三里(ST36:健脾益氣、增強免疫力。
  • 中脘(CV12:健脾助運化痰。
  • 定喘(EX-B1:專治喘息、咳嗽。
  • 太淵(LU9:肺經原穴,補肺氣化痰止咳。
  • 腎俞(BL23:補腎納氣,調整肺腎功能。

6. 衛教與日常保健

戒菸:是控制COPD最關鍵的第一步。

避免過度活動:尤其寒冷或霧霾天應減少外出。

保暖防寒:天氣變冷時注意胸背保暖,避免呼吸道感染。

呼吸訓練:如縮唇呼吸、腹式呼吸可提升肺功能。

規律作息與飲食: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多食用潤肺健脾食材(如白木耳、百合、蓮子、杏仁粥)。

補充水分:保持痰液稀薄,利於咳出。

定期回診:與中醫師配合調理,防止復發。

 


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

[謙懿EDM] 三叉神經痛

 


[謙懿EDM] 三叉神經痛

孔小姐是一位在金融業工作的上班族,平日工作壓力大,經常熬夜加班。近期,她開始出現臉部劇烈的刺痛,尤其是在刷牙、咀嚼或微風吹拂時,疼痛感如針刺般劇烈,短則幾秒,長則數分鐘,反覆發作。初時,她以為是牙齒問題,曾尋求牙科治療,但未見明顯改善。
在朋友的推薦下,孔小姐來到了謙懿中醫診所。中醫師詳細詢問了她的生活習慣、飲食起居,並仔細進行了舌診和脈診診療。發現孔小姐舌苔薄白,舌質稍偏暗,脈象弦細數。謙懿中醫師認為,她的三叉神經痛屬於肝陽上亢、氣血瘀滯所致,長期的壓力與疲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瘀滯,進一步刺激神經。
針對此情況,中醫師開立了疏肝理氣、活血止痛的中藥方劑,搭配針灸治療。中藥選擇柴胡疏肝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活血化瘀,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針灸則選擇了合谷、地倉、迎香、太沖等穴位,輔以耳部針灸,加強止痛效果。
經過數週治療,孔小姐的三叉神經痛明顯緩解,疼痛的次數與強度大幅降低。中醫師提醒她,這類神經痛容易反覆,需配合飲食調養和生活作息改善,並定期針灸治療以鞏固療效。孔小姐深感中醫治療的效果,並承諾會持續調養,避免復發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三叉神經痛知識總結
1. 病因

神經壓迫:最常見的病因是腦血管壓迫三叉神經,導致神經功能障礙,進而引發疼痛。
神經損傷:外傷、感染或手術導致的神經損傷。
中樞神經疾病:如多發性硬化症、腦腫瘤、血管畸形等,可能壓迫或損傷三叉神經。
病毒感染:如帶狀皰疹病毒,可能導致神經發炎。
生活壓力:情緒緊張、壓力大、長期疲勞導致氣血不暢,易誘發三叉神經痛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 盛行人口
年齡層:多發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,尤其是60歲以上人群。
性別:女性略多於男性。
慢性病患者:如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。
精神壓力大者:長期壓力、熬夜、情緒波動大的人群也屬高發群體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(1) 發病症狀

劇烈疼痛:疼痛如電擊、刀割、針刺,發作時間短但頻繁,疼痛通常在面部一側,常涉及額頭、眼周、臉頰、鼻翼、上唇或下巴等區域。
誘發性疼痛:刷牙、洗臉、咀嚼、說話、風吹、冷風吹拂等輕微刺激都可能誘發。
間歇性發作:多數患者疼痛呈現周期性,有間歇期,嚴重時間隔縮短,甚至持續性疼痛。
(2) 西醫治療
藥物治療:
o 抗癲癇藥物(如卡馬西平、加巴噴丁)可抑制神經異常放電,減輕疼痛。
o 抗抑鬱藥物輔助調節神經。
o 止痛藥或局部麻醉劑。
神經阻斷:
o 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或類固醇,暫時性阻斷神經傳導。
手術治療:
o 微血管減壓手術(MVD):解除血管對神經的壓迫。
o 神經消融術:對三叉神經進行選擇性毀損,適合難治性病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 中醫證型與方劑
(1) 肝陽上亢型

症狀:突發性劇烈刺痛,伴頭痛、面紅、易怒、口苦、目赤。
治法:平肝潛陽,清熱止痛。
方劑:天麻鉤藤飲,加減柴胡、白芍、石決明。
(2) 氣滯血瘀型
症狀:面部疼痛刺痛或灼痛,疼痛部位固定,夜間加重,舌質紫暗。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
方劑:血府逐瘀湯,加減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。
(3) 風寒侵襲型
症狀:疼痛部位冷痛,遇冷加重,遇熱緩解,面部麻木。
治法:祛風散寒,通絡止痛。
方劑:麻黃細辛附子湯,加減桂枝、羌活。
(4) 陰虛火旺型
症狀:疼痛灼熱,伴口乾咽燥、夜間盜汗、五心煩熱。
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止痛。
方劑:六味地黃丸加減,配合白芍、麥冬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 針灸治療
主要穴位

地倉穴(ST4):位於嘴角旁,針對面部神經痛有良好療效。
迎香穴(LI20):改善鼻部及面部疼痛。
合谷穴(LI4):調節頭面氣血,緩解疼痛。
太衝穴(LR3):疏肝解鬱,平抑肝陽。
風池穴(GB20):疏風解表,緩解頭面部不適。
輔助穴位
攢竹穴(BL2):緩解額頭與眉間神經痛。
翳風穴(SJ17):改善耳周神經痛。
頰車穴(ST6):緩解咀嚼時的疼痛。
針刺每週2-3次,根據病情調整,並配合溫灸治療,促進血液循環,提升治療效果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6. 衛教
規律作息: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。
避免刺激: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,避免情緒緊張。
熱敷緩解:在疼痛發作時進行熱敷,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
保持面部溫暖:避免受涼,特別是頭面部要注意保暖。
均衡飲食:多攝取高蛋白、富含維生素的食物,增強體質。
定期針灸調養:即使疼痛減輕,也應定期調理,鞏固療效,預防復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