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謙懿EDM] 腎結石
王先生,今年48歲,是一位在電子科技公司任職的主管,平日工作忙碌,壓力大,常飲水不足、三餐不定,且偏愛重鹹重油的飲食。兩個月前,他突然出現左側腰部劇烈絞痛,疼痛時發作如刀割,放射至下腹與鼠蹊部,伴隨血尿與頻尿現象。就診西醫後確診為左側輸尿管結石,結石尺寸約0.6公分,建議觀察與震波碎石。但王先生擔心西醫療程無法根本調理體質,轉而尋求謙懿中醫診所治療以促進自然排石,並預防再發。
初診時,王先生面色微黃,自述容易疲倦,腰部疼痛時隱時現,小便短赤、灼熱感明顯。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四診合參,辨證為「溼熱下注、氣滯血瘀」證,屬中醫「石淋」之範疇。治則以清熱利溼、通淋排石為主,佐以行氣化瘀。
予以中藥治療以清熱利溼、行氣化瘀為主,處方以《外台秘要》之「八正散」為基礎,加味柴胡、鬱金、雞內金等,並佐以針刺治療,選取三陰交、陰陵泉及腎俞。同時搭配針灸治療,每週兩次,取腎俞、中極、水道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理腎氣與膀胱功能,促進尿液通暢。針後輔以溫和艾灸,溫補腎陽,加強氣化功能。
治療約三週後,王先生回報排尿順暢、腰痛顯著減輕。複診超音波檢查,結石已排出。後續改以健脾益腎、固本扶正的方藥調理體質,並定期追蹤。
透過中藥與針灸的整合治療,並搭配「謙懿滋陰潤燥飲」,王先生順利排石並減少疼痛發作,他也依照醫囑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,增強每日飲水攝取,避免高鹽高蛋白食物,並持續定期運動,目前狀況良好未再復發。
🪨 腎結石中醫與西醫
1. 病因與病機
· 西醫觀點:
腎結石為尿液中某些溶質(如草酸鈣、尿酸)濃度過高,導致晶體沉積形成結石。與水分攝取不足、高鹽飲食、代謝異常、遺傳因素、尿道感染等有關。
· 中醫觀點:
腎結石屬「石淋」範疇,與「溼熱下注」、「腎虛夾瘀」、「氣滯血瘀」等有關。多因脾腎虛損、飲食不節、溼熱內生,導致膀胱氣化失常,凝聚成石。
2. 盛行人口
· 好發於
30–60歲男性,男性約為女性的2–3倍。
· 長期處於高溫工作環境、少飲水者、高蛋白高鹽飲食者、肥胖者、痛風患者皆屬高風險族群。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· 常見症狀:
o
腰腹絞痛(腎絞痛)
o
血尿、排尿疼痛
o
噁心嘔吐
o
發燒(合併感染時)
· 西醫治療:
o
小結石可予以大量飲水、止痛、藥物輔助排出(如Tamsulosin)
o
較大結石可能需體外震波碎石(ESWL)、輸尿管鏡取石或腎臟手術
o
若反覆發作,需評估代謝異常並長期監控
4. 中醫證型與常用方劑
|
證型 |
症狀特徵 |
治法 |
常用方劑 |
|
溼熱下注 |
小便赤澀灼熱、腰痛、舌紅苔黃膩 |
清熱利溼、通淋排石 |
八正散、石韋散 |
|
氣滯血瘀 |
絞痛拒按、血尿、舌紫脈澀 |
行氣活血、化瘀通絡 |
金鈴子散、血府逐瘀湯 |
|
腎虛夾瘀 |
疼痛隱隱、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 |
補腎益氣、化瘀通淋 |
六味地黃丸合萆薢分清飲 |
5. 常用針灸配穴
· 腎俞(BL23):補腎化濁
· 中極(CV3):利尿通淋
· 水道(ST28):利水導滯
· 三陰交(SP6):調脾腎、利溼熱
· 行間(LR2):清肝膽溼熱
· 陰陵泉(SP9):化溼滯
6. 中醫衛教建議
· 飲水量:每日建議超過 2000 mL,分時分次飲用,避免長時間不喝水。
· 飲食調整:
o
減少高草酸食物(菠菜、巧克力、堅果)
o
控制鹽分與動物蛋白攝取
o
減少高果糖飲料
· 情志調養:避免過度勞累與情緒壓抑,以防氣機壅滯。
· 高EPA魚油攝取:可作為中醫輔助治療,具抗發炎與保護泌尿道內膜作用,有助於預防再發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