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

[謙懿EDM] 三叉神經痛

 


[謙懿EDM] 三叉神經痛

孔小姐是一位在金融業工作的上班族,平日工作壓力大,經常熬夜加班。近期,她開始出現臉部劇烈的刺痛,尤其是在刷牙、咀嚼或微風吹拂時,疼痛感如針刺般劇烈,短則幾秒,長則數分鐘,反覆發作。初時,她以為是牙齒問題,曾尋求牙科治療,但未見明顯改善。
在朋友的推薦下,孔小姐來到了謙懿中醫診所。中醫師詳細詢問了她的生活習慣、飲食起居,並仔細進行了舌診和脈診診療。發現孔小姐舌苔薄白,舌質稍偏暗,脈象弦細數。謙懿中醫師認為,她的三叉神經痛屬於肝陽上亢、氣血瘀滯所致,長期的壓力與疲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瘀滯,進一步刺激神經。
針對此情況,中醫師開立了疏肝理氣、活血止痛的中藥方劑,搭配針灸治療。中藥選擇柴胡疏肝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活血化瘀,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針灸則選擇了合谷、地倉、迎香、太沖等穴位,輔以耳部針灸,加強止痛效果。
經過數週治療,孔小姐的三叉神經痛明顯緩解,疼痛的次數與強度大幅降低。中醫師提醒她,這類神經痛容易反覆,需配合飲食調養和生活作息改善,並定期針灸治療以鞏固療效。孔小姐深感中醫治療的效果,並承諾會持續調養,避免復發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三叉神經痛知識總結
1. 病因

神經壓迫:最常見的病因是腦血管壓迫三叉神經,導致神經功能障礙,進而引發疼痛。
神經損傷:外傷、感染或手術導致的神經損傷。
中樞神經疾病:如多發性硬化症、腦腫瘤、血管畸形等,可能壓迫或損傷三叉神經。
病毒感染:如帶狀皰疹病毒,可能導致神經發炎。
生活壓力:情緒緊張、壓力大、長期疲勞導致氣血不暢,易誘發三叉神經痛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2. 盛行人口
年齡層:多發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,尤其是60歲以上人群。
性別:女性略多於男性。
慢性病患者:如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。
精神壓力大者:長期壓力、熬夜、情緒波動大的人群也屬高發群體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(1) 發病症狀

劇烈疼痛:疼痛如電擊、刀割、針刺,發作時間短但頻繁,疼痛通常在面部一側,常涉及額頭、眼周、臉頰、鼻翼、上唇或下巴等區域。
誘發性疼痛:刷牙、洗臉、咀嚼、說話、風吹、冷風吹拂等輕微刺激都可能誘發。
間歇性發作:多數患者疼痛呈現周期性,有間歇期,嚴重時間隔縮短,甚至持續性疼痛。
(2) 西醫治療
藥物治療:
o 抗癲癇藥物(如卡馬西平、加巴噴丁)可抑制神經異常放電,減輕疼痛。
o 抗抑鬱藥物輔助調節神經。
o 止痛藥或局部麻醉劑。
神經阻斷:
o 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或類固醇,暫時性阻斷神經傳導。
手術治療:
o 微血管減壓手術(MVD):解除血管對神經的壓迫。
o 神經消融術:對三叉神經進行選擇性毀損,適合難治性病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 中醫證型與方劑
(1) 肝陽上亢型

症狀:突發性劇烈刺痛,伴頭痛、面紅、易怒、口苦、目赤。
治法:平肝潛陽,清熱止痛。
方劑:天麻鉤藤飲,加減柴胡、白芍、石決明。
(2) 氣滯血瘀型
症狀:面部疼痛刺痛或灼痛,疼痛部位固定,夜間加重,舌質紫暗。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
方劑:血府逐瘀湯,加減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。
(3) 風寒侵襲型
症狀:疼痛部位冷痛,遇冷加重,遇熱緩解,面部麻木。
治法:祛風散寒,通絡止痛。
方劑:麻黃細辛附子湯,加減桂枝、羌活。
(4) 陰虛火旺型
症狀:疼痛灼熱,伴口乾咽燥、夜間盜汗、五心煩熱。
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止痛。
方劑:六味地黃丸加減,配合白芍、麥冬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 針灸治療
主要穴位

地倉穴(ST4):位於嘴角旁,針對面部神經痛有良好療效。
迎香穴(LI20):改善鼻部及面部疼痛。
合谷穴(LI4):調節頭面氣血,緩解疼痛。
太衝穴(LR3):疏肝解鬱,平抑肝陽。
風池穴(GB20):疏風解表,緩解頭面部不適。
輔助穴位
攢竹穴(BL2):緩解額頭與眉間神經痛。
翳風穴(SJ17):改善耳周神經痛。
頰車穴(ST6):緩解咀嚼時的疼痛。
針刺每週2-3次,根據病情調整,並配合溫灸治療,促進血液循環,提升治療效果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6. 衛教
規律作息: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。
避免刺激: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,避免情緒緊張。
熱敷緩解:在疼痛發作時進行熱敷,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
保持面部溫暖:避免受涼,特別是頭面部要注意保暖。
均衡飲食:多攝取高蛋白、富含維生素的食物,增強體質。
定期針灸調養:即使疼痛減輕,也應定期調理,鞏固療效,預防復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