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[謙懿EDM] 腕隧道症候群

 



[謙懿EDM] 腕隧道症候群

陳小姐,35歲,是一位行政主管,工作時需長時間使用鍵盤與滑鼠,會議中忙著記錄與彙整資料,休息時也不離手機,時常滑社群或回應訊息。幾個月前,她開始發現右手手腕時常有麻木刺痛感,尤其是拇指、食指與中指,甚至半夜常被痛醒,早上起來時手指還會僵硬,連握拳都有困難。

一開始她以為只是姿勢不良或肌肉拉傷所致,嘗試自我按摩與戴護腕調整,但症狀並未改善。到骨科檢查後,被診斷為「腕隧道症候群」,醫師建議可以先觀察、配戴護腕與調整生活習慣,若症狀惡化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減壓。雖然這些建議有一定道理,但想到手術的風險與術後復健的時間,她內心仍舊猶豫。

經朋友介紹,她前來謙懿中醫診所,希望尋求溫和但有效的治療方式。初診時,醫師透過四診合參,發現陳小姐平日工作壓力大、情緒容易鬱結,肩頸緊繃,常喝冰飲、嗜吃甜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痰溼阻絡,屬於「氣滯血瘀夾痰溼」的體質。

治療初期,醫師選用《清上蠲痛湯》合《加味逍遙散》加減,搭配羌活、防風、桑枝以疏風通絡,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牛膝與地龍則有助於引血下行、緩解麻木,再加蒼朮與茯苓健脾祛溼。四週後,視症狀改善,進一步改用《補陽還五湯》合方,補氣養血、修復末梢神經循環,藥材如黃耆、黨參、雞血藤、桑寄生,都是溫補而不燥的優良選擇。

針灸則每週兩次,選取大陵、內關、列缺、外關等手部經絡穴位,改善局部循環與神經壓迫,同時搭配肩髃、合谷、曲池等遠端穴位,疏經通絡、鬆解筋膜緊張。若氣血虛弱,則補以三陰交、太溪、腎關,以強化整體氣血運行。針對陳小姐怕痛的體質,特別輔以雷射針灸於合谷、曲池、三陰交與腎關,溫和無創,卻能加強氣血循環,提升舒適度與療效。

經過六週的治療,陳小姐的手腕靈活度大幅提升,夜間麻木刺痛感幾乎消失,白天也能自在使用滑鼠與手機,無需再依賴護腕。早晨手指僵硬的狀況不再出現,肩頸壓力也明顯舒緩。她開心地說:「本來以為這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毛病,沒想到靠中醫的調氣活血與經絡針灸,不只手變得靈活,連整個人都輕鬆了起來!」

 

【腕隧道症候群中醫整合知識整理】

1. 病因(中西醫觀點)

  • 西醫認為腕隧道症候群是因腕骨與橫韌帶構成的隧道過於狹窄,壓迫正中神經。
  • 中醫視為「痺證」、「筋痹」、「脈絡不利」,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溼阻絡或肝脾氣虛所致。
  • 情緒緊張、飲食失調、過度使用與寒溼入侵是常見誘因。

2. 盛行人口

  • 女性多於男性(約3:1),特別好發於30–60歲年齡層
  • 高風險族群:懷孕女性、文書工作者、美髮師、廚師、手工藝勞動者
  • 患有糖尿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人群亦為高危族群
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
  • 症狀: 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出現麻木、刺痛或灼熱感,夜間加劇,伴隨無力、握力下降,嚴重者肌肉萎縮。
  • 西醫治療:
    • 初期以配戴護腕、服用止痛藥與類固醇消炎為主。
    • 重度者則建議手術釋放腕隧道壓力。
    • 然而手術存在神經損傷風險,且術後復健需時。

4. 中醫證型與方劑

證型

常見症狀

常用方劑

氣滯血瘀

麻木刺痛、疼痛定處

清上蠲痛湯、血府逐瘀湯

痰溼阻絡

痠脹沉重、手腕腫脹、舌苔膩

二陳湯加減、蒼附導痰湯

肝氣鬱結

情緒波動、緊張加重症狀

柴胡疏肝散、加味逍遙散

脾腎虛弱

手麻無力、氣短乏力、畏寒

補中益氣湯、右歸飲

5. 常用針灸穴位

  • 局部疏經通絡: 大陵、內關、列缺、外關
  • 肩臂通筋活絡: 曲池、合谷、肩髃、肩貞、天井
  • 補益氣血: 三陰交、太溪、足三里、腎關
  • 雷射針灸輔助: 合谷、曲池、三陰交、腎關,提高治療舒適度與氣血循行

6. 衛教建議

  • 養成工間休息習慣,每30分鐘讓手腕休息5分鐘
  • 避免重複性動作,如長時間打字、滑手機,改用語音或外接鍵盤
  • 使用人體工學滑鼠與鍵盤,減少手腕壓迫
  • 保持手部溫暖,避免寒冷潮溼環境
  • 均衡飲食,避免高油、高糖與寒涼食物
  • 建議適度運動如游泳、太極、八段錦,提升氣血循環

 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