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謙懿EDM] 五十肩
王先生,今年56歲,是一位熱愛打高爾夫的業務主管。某天他發現右肩總是痠痛、沉重,舉手穿衣服或拿高處的東西都變得困難,特別是半夜痛醒、翻身都痛。他原以為只是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痠痛,但幾個月下來不但沒改善,肩關節活動範圍越來越小,甚至連打球都無法揮桿,這才到醫院檢查,診斷為「五十肩」(又稱冰凍肩)。西醫建議復健與止痛藥,但王先生服藥後常感疲倦、腸胃不適,復健也因疼痛進展緩慢。於是他轉向謙懿中醫診所尋求中醫治療。
謙懿中醫師診察後認為,王先生屬於「氣血不足、風寒溼阻、經絡痹阻」。長年工作操勞、久坐開車、壓力大,導致氣血虛弱,加上冬天晨跑時受風寒侵襲,使經絡失於濡養,關節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肩痹」。
在治療的初期,醫師依據王先生的體質與病機,以《疏經活血湯》為基礎進行加減調整。選用羌活、防風來祛除肩部的風溼之邪,並以當歸、川芎補養氣血、促進循行,佐以秦艽與桑枝疏通經絡、緩解肩部拘緊。牛膝與桂枝則有助於活血引經,通達氣血於四肢關節,讓原本卡住的肩部能逐漸鬆動。
隨著病情穩定進入中後期,醫師轉而合用《補陽還五湯》,加強氣血的生成與推動。選用黃耆、黨參與炙甘草以補氣升陽,配合當歸尾、川芎、桃仁與紅花,加強活血化瘀、通暢經絡的效果。再加入地龍與雞血藤幫助打通瘀阻,增強關節活動度與修復力,讓整體氣血調養與通絡並進。
治療期間,每週安排兩次針灸。除了肩髃、肩貞、臂臑等肩周局部穴位,還搭配合谷、外關、陽陵泉、條口等遠端配穴,以促進氣血流通與神經調節。同時,醫師使用雷射針灸加強穴位刺激,針對腎關、曲池、合谷與三陰交等處照射,以達到溫通氣血、減輕肌腱黏連的目的。
經過三個月的綜合調理後,王先生的症狀明顯改善。夜間不再因肩痛醒來,肩膀的活動角度也大幅提升,洗頭、開車已毫無困難。他甚至重拾高爾夫運動,重新找回日常生活的節奏。他開心地說,肩膀原本像結冰一樣卡死,沒想到靠著中醫一步步治療,竟能慢慢「化冰如春」。
✨【治療方案】
🔸中藥處方(初期):以《疏經活血湯》加減
• 羌活、防風:祛風除溼
• 當歸、川芎:養血活血
• 秦艽、桑枝:疏通經絡
• 牛膝、桂枝:引血下行,溫通關節
🔸中藥處方(中後期):合《補陽還五湯》加強氣血生化
• 黃耆、黨參、炙甘草:補氣升陽
• 當歸尾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:活血化瘀通絡
• 地龍、雞血藤:通經活絡、增強關節功能
🔸針灸治療(每週2次)
• 局部經絡穴位:肩髃、肩貞、臂臑、阿是穴
• 遠端配穴:合谷、外關、陽陵泉、條口
• 雷射針灸輔助:腎關、曲池、合谷、三陰交,溫通氣血,減緩肩周肌腱黏連
🧑⚕️【3個月後變化】
• 肩膀疼痛幾乎消失,夜間可安眠不再痛醒
• 活動角度恢復約九成,可正常舉手、開車、洗頭
• 重拾高爾夫運動,恢復以往的生活節奏
王先生笑說:「肩膀本來像冰塊卡住一樣,沒想到靠中藥與針灸竟然真的慢慢化開了!」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📚【五十肩中醫整合知識整理】
1. 病因
• 西醫觀點:肩關節囊慢性發炎、纖維化及攣縮,常見於肩部活動不足或長期姿勢不良。
• 中醫觀點:屬「肩痹」、「痹證」範疇,與風寒溼邪入侵經絡、氣血虧虛、瘀血阻絡相關。
2. 盛行人口
• 好發於40–60歲,男女皆可能,女性略高
• 肩部長期過度使用者或久坐者為高風險族群
• 糖尿病患者發病率顯著較高
3. 發病症狀與西醫治療
• 初期:肩膀痠痛、夜間加劇
• 中期:活動受限、舉手困難
• 晚期:肩關節僵硬、肌肉萎縮
• 西醫治療:
o 止痛消炎藥(NSAIDs)
o 復健運動治療
o 類固醇注射
o 關節鬆動術、內視鏡手術
4. 中醫證型與常用方劑
證型 症狀特點 常用方劑
風寒溼阻型 肩痛遇寒加劇、活動不利 羌活勝溼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
氣血虛弱型 疲倦乏力、肩痛隱隱、關節無力 補中益氣湯、當歸補血湯
瘀血阻絡型 痛有定處、刺痛難伸展、舌紫 血府逐瘀湯、身痛逐瘀湯
5. 常用針灸穴位
• 局部穴:肩髃、肩貞、臂臑、阿是穴
• 遠端配穴:合谷、外關、陽陵泉、條口
• 溫通祛瘀:三陰交、太溪、曲池、腎關(可搭配雷射針灸輔助)
6. 衛教建議
• 保持肩關節溫暖,避免受涼
• 積極進行肩部伸展運動(如爬牆運動、毛巾操)
• 適量休息,避免過度搬重
• 使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
• 飲食宜溫補,避免過寒過溼之品
謙懿中醫提醒您:五十肩不是「老化」的必然,只要抓對證型、持續調理,肩膀也能鬆動如昔,回歸靈活人生!✨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